兼大则邪实,而所以遗害于肺,正未有已,故必以辛热发之,亦兼以甘寒佐之,使久合之邪,涣然冰释,岂不快乎?『内经』云: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,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,此厥阳独行,有阳无阴之大概也。
夫小紧既见于尺,则邪之入也,愈深而愈不得出,何也?观脉,观五藏之脉也。
上条以不渴,小便数,多唾涎沫,为肺中冷,故以干姜佐甘草,是以温中为主也。脉动而弱,主惊悸病也。
但往往与痹合论,后人惑之,故仲景复言之曰:风之为病,当半身不遂,即经所谓偏枯也,或但两臂不遂者,非中风也,即痹病也。极言二气得其和平,皆由脾、胃盈余之所致,必如此,则其人之健王而强壮可知,故曰:强也。
血积则不能以濡肌肤,故肌肤甲错;不能荣于目,则两目黯黑,与大黄□虫丸以下干血,则邪除正王矣,非大黄□虫尤怡曰:内有干血不去,适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周,故去之不可不早也。 名曰缓者,谓和缓之脉也。
尤怡曰:诸逆该痰饮客气而言。今咳逆上气,惟时时唾浊,痰涎多也。